当年供给侧改革的期货行情是如何演绎的?

  • 2025-07-27 11:26:45
  • 670

在投资与市场分析领域,我们常常热衷于以历史行情为镜,来映照当下的市场态势。近期,“供改行情”成为众多市场参与者热议的话题。今日,就让我们一同回溯2016年供给侧改革时期期货行情的演绎历程,这无疑是一场“政策驱动、供需错配与资金博弈”三者深度共振的典型市场图景。

一、政策背景与市场预期1. 供给侧改革政策框架确立2015年11月,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这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理念,其核心任务明确为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即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以及补短板。这一政策的提出,犹如在经济的海洋中竖起了一座指明灯,为后续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。

2016年初,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钢铁、煤炭行业的去产能目标,计划在5年时间内实现粗钢去产能1.5亿吨、煤炭去产能5亿吨,并推行煤矿“276天工作制”。这一系列举措犹如精准的手术刀,直接对产能供给进行了压缩,深刻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市场格局。

2. 政策与需求共振在政策推行初期,需求刺激政策同步推出。房地产首付比例下调,基建投资加码,二者相互配合,形成了“供给收缩 + 需求扩张”的强烈预期组合。这种政策与需求的共振,如同强大的引擎,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。

二、行情演绎的三阶段特征阶段1:预期驱动上涨(2015年12月–2016年4月)此阶段的领涨品种为焦炭、焦煤与螺纹钢。其驱动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
其一,钢厂因前期亏损而主动减产,使得社会库存降至历史低位。以螺纹钢为例,其库存达到2013 - 2015年的次低点。库存的降低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

其二,在政策刺激下,地产与基建需求显著回升,同时投机资金大量涌入市场。在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,期现价格同步抬升。螺纹钢期货价格从1618元/吨一路涨至2787元/吨,展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。

阶段2:政策转向与回调(2016年5月–6月)这一阶段市场出现快速下跌的情况,主要原因有二:

一方面,政策宽松达到顶点。上海、深圳等城市出台地产限购政策,政治局会议释放“去杠杆”信号,政策风向的转变使得市场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
另一方面,钢厂复产加速。在高利润的刺激下,4月粗钢日均产量达到431.4万吨,创下历史新高。这导致供需矛盾发生逆转,市场供应大幅增加,而需求增长相对放缓。

受此影响,价格大幅回落。螺纹钢期货10月合约最低跌回1894元/吨,焦炭期货9月合约最低跌至811元/吨,市场经历了一次深度的调整。

阶段3:改革深化与再冲高(2016年7月–12月)市场迎来二次上涨,其动因主要包括:

一是去产能政策落地见效。环保督察力度加大,关停“地条钢”产能1.4亿吨,导致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。供应的减少使得市场价格获得了新的上涨动力。

二是基建发力。国开行基建项目持续投放,推动经济企稳回升,进而推升了工业品需求。需求的增长与供应的减少相互作用,使得市场价格再次冲高。

然而,这一阶段也出现了极端波动事件。“双11”夜盘闪崩,多个品种在5分钟内从涨停瞬间跌至跌停,如棉花期货。黑色系品种更是在半小时内大跌10%,市场呈现出剧烈的震荡,博弈资金纷纷踩踏离场,市场情绪一度陷入恐慌。

三、结构性行情特征1. 黑色系独自引领在这轮行情中,黑色系商品犹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,独自引领着市场的走向,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引领作用。

2. 板块分化显著能源化工板块呈现出跟随黑色系补涨的态势。而农产品与贵金属板块的涨幅则明显弱于工业品。这种板块间显著的分化现象,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。供给侧改革直接利好产能过剩的工业品,为其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;而农产品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,其市场走势更多地受到自身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。

3. 期现联动与资金博弈期现价差逐渐扩大,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形成共振效应。价差的扩大吸引了大量套利资金入场,这些资金的涌入造成了短期额外的投机需求。市场活跃度因此激增,以螺纹钢为例,全年成交量达到9.3亿手,同比增长72%,充分显示出市场的火热程度。

写在最后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重复性,但它从来不会简单地复刻过往。政策驱动下的行情恰似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,它能够立竿见影地拉高市场估值和产业利润,为市场带来短期的繁荣;另一方面,在政策暂歇期,它也会导致供给快速释放的问题逐渐显现,进而加剧盘面的波动。

当我们面对盘面的波动时,既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,去洞察市场潜在的机会;同时,也要具备市场逻辑切换的敏感性,能够及时适应市场变化。我们要时刻紧绷风险这根弦,将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,确保在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。

注:行情回顾部分内容由AI生成,仅供参考,不构成实际操作建议。期市有风险,交易需谨慎!

#上头条 聊热点##交易得道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