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评丨AI合成要“亮明身份”, 制度完善仍在路上

  • 2025-09-01 23:29:50
  • 808

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高路

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。

AI谣言有得治了——9月1日起施行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要求,所有AI生成的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内容都要“亮明身份”。其中明确,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、合成的文本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、虚拟场景等信息。

这是治理模式的一次升级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AI生成内容已广泛应用于新闻、文学、艺术、娱乐等多个领域。其高效、低成本和强大的生成能力,极大提升了信息生产的效率,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:AI谣言、AI侵权肆虐。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、伤害了创新精神,也扰乱了内容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,更对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广大受众的信息接收和认知判断造成干扰。

“标识办法”的出台,正是为了从源头上治理这一乱象。“标识办法”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。根据规定,未按要求进行标识的,将被视为违规行为。“标识办法”还规定,平台在服务提供者的内容上架或上线时要进行审核,核验生成合成内容标识,对未标识或疑似生成内容要添加风险提示。从作者和平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,“验明证身”,无疑扼住了虚假信息来源和传播的咽喉,从而有效地阻断了虚假信息的扩散。

“标识办法”的推行对平台监管能力建设、监管手段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非常可能的是,造假者不会轻易就范,一定会想出各种办法规避监管。比如,该标的不标;明明是AI合成的,换个词、换个句式包装成自己写的;部分内容生产者可能采用“人机混合”的方式生成内容,以图绕过监管。如何有效识别这些故意规避标识的行为?另一方面,还存在真实的内容被误判为AI合成的风险,又该怎么办?面对这些新挑战,平台需不断提升技术识别能力,完善审核机制。这些能力建设,同样也是构建健康、可持续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关键基础。

这一制度设计,不仅是对造假行为的法律约束,更是对真实创作的价值肯定。市场将见证公开与透明的力量,这一点无疑将对平台的内容展示、运营和利益分配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。人类的创作过程凝聚着情感、思考与独特的生命体验,其价值远非机器批量生产所能替代。若放任AI生成内容浑水摸鱼,久而久之,必将挫伤原创者的积极性,损害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健康。

AI合成的内容不是不能出现在网上,但必须标识清晰,让读者自行决定自由选择;AI生产的内容不是没有价值,但是它的价值必须在“亮明身份”的前提下,由市场来决定。

这也是对互联网真实性的维护。数据是互联网运作的基础,数据的真实性是互联网秩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互联网社会是建立在信息交换与信任机制之上的,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。当合成信息与真实信息的边界日益模糊,用户陷入真伪难辨的信息迷雾,带来的不仅是困惑与不安,更可能是对整个网络信任体系的侵蚀。一旦诚信机制崩塌,互联网的信息传播、商业活动乃至社会交往都将受到严重冲击。

AI是工具,而非目的;是辅助,而非替代。这一基本认知,应该成为社会共识。